当前位置: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2008江苏卷10000字作文 > 正文

2008江苏卷 10000字

文章摘要:高三作文10000字:怎么写好2008江苏卷10000字作文?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要求:①角度自选。以下是唐灿写的《2008江苏卷》范文;

好2008江苏卷作文10000字概况

  • 作者:唐灿
  • 班级:高中高三
  • 字数10000字作文
  • 体裁
  • 段落:分127段叙写
  • 更新:2022年11月17日 13时18分

高中高三作文10000字10000字   唐灿   柳州市 高中高三学生(4)班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题解读 平中寓奇的好题

从命题模式看,“好奇心”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继续在“人文性”上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标题作文“人与路”侧重于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怀想天空”侧重于审察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2008年的题目则侧重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

“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在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个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从文体与选材看,考生可以记叙一段经历,讲述一个故事,想象一种情景;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作分析议论;可以围绕题意作大段抒情(如将好奇心拟人化);还可用说明性文字介绍好奇心的成因、作用等。如果写记叙文,要设计好情节,善于用一两个细节生动地写出好奇心的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经典事例当是应然之举。比如: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好奇心是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罗斯福);科学利用好奇心,它需要好奇心,可是好奇心却不就是科学(贝尔纳)。

2008年江苏卷作文分值增至70分,“天下第一题”的地位更显突出。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老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师长们充满了“好奇心”。

评分细则

一、审题

1. 提示语的理解

其一,提示语的两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的分句构成,虽是客观描述,但也有感情倾向的词语“只是”“都”,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就会丧失。

其二,“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8个词是影子,“好奇心”是形,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的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引导性地位的充分肯定。

2. 题目理解

好奇”是动词,“好奇心”是名词,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从三个侧面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好奇,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好奇,三是因为出于探究兴趣而对平常事物的好奇。总之,“好奇心”是因对象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是一种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状态。

好奇心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高雅低俗有区分。

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兴趣、热情关注、探究和发展,低俗的好奇心会蜕变成无聊和偷窥。

二、关注点

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新鲜兴趣,是对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远离甚至失去的好奇心的呼唤。这一意图在命题时又借助提示语给考生作了明确的提示,题目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题解读 平中寓奇的好题

从命题模式看,“好奇心”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继续在“人文性”上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标题作文“人与路”侧重于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怀想天空”侧重于审察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2008年的题目则侧重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

“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在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与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个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从文体与选材看,考生可以记叙一段经历,讲述一个故事,想象一种情景;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作分析议论;可以围绕题意作大段抒情(如将好奇心拟人化);还可用说明性文字介绍好奇心的成因、作用等。如果写记叙文,要设计好情节,善于用一两个细节生动地写出好奇心的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经典事例当是应然之举。比如: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好奇心是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罗斯福);科学利用好奇心,它需要好奇心,可是好奇心却不就是科学(贝尔纳)。

2008年江苏卷作文分值增至70分,“天下第一题”的地位更显突出。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老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师长们充满了“好奇心”。

评分细则

一、审题

1. 提示语的理解

其一,提示语的两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的分句构成,虽是客观描述,但也有感情倾向的词语“只是”“都”,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就会丧失。

其二,“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8个词是影子,“好奇心”是形,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的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引导性地位的充分肯定。

2. 题目理解

好奇”是动词,“好奇心”是名词,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从三个侧面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好奇,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好奇,三是因为出于探究兴趣而对平常事物的好奇。总之,“好奇心”是因对象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是一种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状态。

好奇心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高雅低俗有区分。

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兴趣、热情关注、探究和发展,低俗的好奇心会蜕变成无聊和偷窥。

二、关注点

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新鲜兴趣,是对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远离甚至失去的好奇心的呼唤。这一意图在命题时又借助提示语给考生作了明确的提示,题目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题解读 平中寓奇的好题

从命题模式看,“好奇心”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继续在“人文性”上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标题作文“人与路”侧重于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怀想天空”侧重于审察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2008年的题目则侧重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

“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在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与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个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从文体与选材看,考生可以记叙一段经历,讲述一个故事,想象一种情景;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作分析议论;可以围绕题意作大段抒情(如将好奇心拟人化);还可用说明性文字介绍好奇心的成因、作用等。如果写记叙文,要设计好情节,善于用一两个细节生动地写出好奇心的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经典事例当是应然之举。比如: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好奇心是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罗斯福);科学利用好奇心,它需要好奇心,可是好奇心却不就是科学(贝尔纳)。

2008年江苏卷作文分值增至70分,“天下第一题”的地位更显突出。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老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师长们充满了“好奇心”。

评分细则

一、审题

1. 提示语的理解

其一,提示语的两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的分句构成,虽是客观描述,但也有感情倾向的词语“只是”“都”,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就会丧失。

其二,“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8个词是影子,“好奇心”是形,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的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引导性地位的充分肯定。

2. 题目理解

好奇”是动词,“好奇心”是名词,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从三个侧面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好奇,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好奇,三是因为出于探究兴趣而对平常事物的好奇。总之,“好奇心”是因对象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是一种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状态。

好奇心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高雅低俗有区分。

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兴趣、热情关注、探究和发展,低俗的好奇心会蜕变成无聊和偷窥。

二、关注点

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新鲜兴趣,是对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远离甚至失去的好奇心的呼唤。这一意图在命题时又借助提示语给考生作了明确的提示,题目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题解读 平中寓奇的好题

从命题模式看,“好奇心”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继续在“人文性”上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标题作文“人与路”侧重于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怀想天空”侧重于审察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2008年的题目则侧重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

“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在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与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个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从文体与选材看,考生可以记叙一段经历,讲述一个故事,想象一种情景;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作分析议论;可以围绕题意作大段抒情(如将好奇心拟人化);还可用说明性文字介绍好奇心的成因、作用等。如果写记叙文,要设计好情节,善于用一两个细节生动地写出好奇心的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经典事例当是应然之举。比如: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好奇心是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罗斯福);科学利用好奇心,它需要好奇心,可是好奇心却不就是科学(贝尔纳)。

2008年江苏卷作文分值增至70分,“天下第一题”的地位更显突出。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老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师长们充满了“好奇心”。

评分细则

一、审题

1. 提示语的理解

其一,提示语的两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的分句构成,虽是客观描述,但也有感情倾向的词语“只是”“都”,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就会丧失。

其二,“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8个词是影子,“好奇心”是形,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的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引导性地位的充分肯定。

2. 题目理解

好奇”是动词,“好奇心”是名词,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从三个侧面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好奇,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好奇,三是因为出于探究兴趣而对平常事物的好奇。总之,“好奇心”是因对象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是一种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状态。

好奇心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高雅低俗有区分。

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兴趣、热情关注、探究和发展,低俗的好奇心会蜕变成无聊和偷窥。

二、关注点

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新鲜兴趣,是对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远离甚至失去的好奇心的呼唤。这一意图在命题时又借助提示语给考生作了明确的提示,题目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题解读 平中寓奇的好题

从命题模式看,“好奇心”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继续在“人文性”上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标题作文“人与路”侧重于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怀想天空”侧重于审察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2008年的题目则侧重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

“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在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与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个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从文体与选材看,考生可以记叙一段经历,讲述一个故事,想象一种情景;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作分析议论;可以围绕题意作大段抒情(如将好奇心拟人化);还可用说明性文字介绍好奇心的成因、作用等。如果写记叙文,要设计好情节,善于用一两个细节生动地写出好奇心的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经典事例当是应然之举。比如: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好奇心是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罗斯福);科学利用好奇心,它需要好奇心,可是好奇心却不就是科学(贝尔纳)。

2008年江苏卷作文分值增至70分,“天下第一题”的地位更显突出。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老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师长们充满了“好奇心”。

评分细则

一、审题

1. 提示语的理解

其一,提示语的两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的分句构成,虽是客观描述,但也有感情倾向的词语“只是”“都”,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就会丧失。

其二,“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8个词是影子,“好奇心”是形,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的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引导性地位的充分肯定。

2. 题目理解

好奇”是动词,“好奇心”是名词,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从三个侧面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好奇,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好奇,三是因为出于探究兴趣而对平常事物的好奇。总之,“好奇心”是因对象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是一种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状态。

好奇心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高雅低俗有区分。

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兴趣、热情关注、探究和发展,低俗的好奇心会蜕变成无聊和偷窥。

二、关注点

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新鲜兴趣,是对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远离甚至失去的好奇心的呼唤。这一意图在命题时又借助提示语给考生作了明确的提示,题目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题解读 平中寓奇的好题

从命题模式看,“好奇心”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继续在“人文性”上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标题作文“人与路”侧重于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怀想天空”侧重于审察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2008年的题目则侧重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

“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在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与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个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从文体与选材看,考生可以记叙一段经历,讲述一个故事,想象一种情景;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作分析议论;可以围绕题意作大段抒情(如将好奇心拟人化);还可用说明性文字介绍好奇心的成因、作用等。如果写记叙文,要设计好情节,善于用一两个细节生动地写出好奇心的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经典事例当是应然之举。比如: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好奇心是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罗斯福);科学利用好奇心,它需要好奇心,可是好奇心却不就是科学(贝尔纳)。

2008年江苏卷作文分值增至70分,“天下第一题”的地位更显突出。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老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师长们充满了“好奇心”。

评分细则

一、审题

1. 提示语的理解

其一,提示语的两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的分句构成,虽是客观描述,但也有感情倾向的词语“只是”“都”,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就会丧失。

其二,“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8个词是影子,“好奇心”是形,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的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引导性地位的充分肯定。

2. 题目理解

好奇”是动词,“好奇心”是名词,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从三个侧面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好奇,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好奇,三是因为出于探究兴趣而对平常事物的好奇。总之,“好奇心”是因对象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是一种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状态。

好奇心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高雅低俗有区分。

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兴趣、热情关注、探究和发展,低俗的好奇心会蜕变成无聊和偷窥。

二、关注点

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新鲜兴趣,是对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远离甚至失去的好奇心的呼唤。这一意图在命题时又借助提示语给考生作了明确的提示,题目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题解读 平中寓奇的好题

从命题模式看,“好奇心”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继续在“人文性”上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标题作文“人与路”侧重于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怀想天空”侧重于审察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2008年的题目则侧重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

“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在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与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个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从文体与选材看,考生可以记叙一段经历,讲述一个故事,想象一种情景;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作分析议论;可以围绕题意作大段抒情(如将好奇心拟人化);还可用说明性文字介绍好奇心的成因、作用等。如果写记叙文,要设计好情节,善于用一两个细节生动地写出好奇心的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经典事例当是应然之举。比如: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穆勒);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爱因斯坦);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好奇心是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罗斯福);科学利用好奇心,它需要好奇心,可是好奇心却不就是科学(贝尔纳)。

2008年江苏卷作文分值增至70分,“天下第一题”的地位更显突出。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老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师长们充满了“好奇心”。

评分细则

一、审题

1. 提示语的理解

其一,提示语的两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的分句构成,虽是客观描述,但也有感情倾向的词语“只是”“都”,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就会丧失。

其二,“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8个词是影子,“好奇心”是形,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的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引导性地位的充分肯定。

2. 题目理解

好奇”是动词,“好奇心”是名词,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从三个侧面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好奇,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好奇,三是因为出于探究兴趣而对平常事物的好奇。总之,“好奇心”是因对象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是一种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状态。

好奇心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高雅低俗有区分。

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兴趣、热情关注、探究和发展,低俗的好奇心会蜕变成无聊和偷窥。

二、关注点

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新鲜兴趣,是对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远离甚至失去的好奇心的呼唤。这一意图在命题时又借助提示语给考生作了明确的提示,

查看:8997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网址:https://www.98zw.com/10000zizuowen/808664.html

作者:高中高三学生(4)班 唐灿   时间:2022-11-17 13:18

看完此作文您的评价是:
  • 评价:好文章,赞一下

    好文章,赞一下

    678人

  • 评价:很一般,需努力

    很一般,需努力

    8778人

  • 评价:太差劲,踩一下

    太差劲,踩一下

    67人

高三10000字作文推荐

热门高三作文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