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二10000字作文 > 正文

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二 10000字

文章摘要:高考叙事作文:怎么写好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二10000字作文?第一关 掌握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最新的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现将2000年、2001年与2002年的等级评分标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2000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50分好(50~41)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美观符合文体要求较好(40~3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端正符合文体要求中(30~21)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体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差(20~0)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什么内容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不符合文体要求发展等级10分深刻透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生动形象①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②细节生动,形象丰满③意境深远①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③文句有意蕴①构思精巧,材料新鲜,见解新颖②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③有个性特征[说明]①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就可得分。以下是高烬写的《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二》范文;

好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二作文10000字概况

  • 作者:高烬
  • 班级:小学高考
  • 字数10000字作文
  • 体裁:叙事
  • 段落:分127段叙写
  • 更新:2022年11月17日 13时41分

第一关 掌握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最新的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现将2000年、2001年与2002年的等级评分标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000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好(50~4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美观

符合文体要求

较好(40~31)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端正

符合文体要求

中(30~21)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差(2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

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透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生动形象

①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细节生动,形象丰满

③意境深远

①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

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③文句有意蕴

①构思精巧,材料新鲜,见解新颖

②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③有个性特征

[说明]

①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就可得分;其中一点突出或多点达到要求者均可评至发展等级满分。

②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③缺题目扣2分。

④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2001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一等(50~4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美观

符合文体要求

二等(40~31)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端正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三等(30~21)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等(2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不真实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透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生动形象

④善于描写

⑤记叙生动,形象丰满

⑥有意境有创新

⑦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⑨有个性特征

⑩词语丰富,句式灵活

⑾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⑿文句有意蕴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二、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三、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2002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潦草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结构混乱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④材料丰富

⑤形象丰满

⑥意境深远

⑦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⑨文句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⑩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⑾有个性特征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二、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三、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以上所列的三年的国标有所不同。具体来看:

(一)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与2000年等级评分标准的不同。

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对2000年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调整部分有:调换了"有创新"和"有文采"的先后顺序,调换了"有创新"第一点中"构思精巧"与"见解新颖"的位置;修改部分有增删两种:在基础等级里,增加了"感情真挚"的要求,在发展等级里,增加了"善于描写"的要求;在发展等级里删去了"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用词生动"的要求。等级评分标准的修改,突出了写作的创新特色,有利于同学们写出新鲜活泼、真实生动、有独到见解、有个性特色的好文章。

(二)2002年等级评分标准与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的不同。

2002年等级评分标准又对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基础等级里:二、三等作文中的"字体端正"、"字体清楚"分别改为"字迹清晰"、"字体潦草",第四等中的"感情不真实"改为"感情虚假"。变化较大的是发展等级部分:第一条,将2001年的"深刻透彻"改为"深刻",并将其内涵中的"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改为"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第二条,将去年的"生动形象"改为"丰富",并将其内涵中的"善于描写,记叙生动"改为"材料丰富";第三条?有文采"内涵中的"词语丰富"改为"词语生动";又再一次调换了"有创新"和"有文采"的先后顺序。这种改动,对考点的表述更完善合理,使高考作文的要求更符合同学们的写作实际。

第二关 基础等级快速达标

顾名思义,基础等级是基础,它是对同学们作文的最基本的一般性的要求,发展等级是在基础等级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级的要求。基础等级如果达不了标,那么,发展等级要想达标就是空中楼阁。为此,同学们要过的第二关就是基础等级达标关。

审题达标技法

概念阐释

通常,人们将审题立意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材料的认读与理解,同时还包括对考题要求的把握,也就是弄懂试卷上"给了什么,要求什么";立意主要是指对材料、文题审读之后,确立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文章的中心。它们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其侧重点和研究范

围不太相同。

切合题意,这是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的要求。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提供一则寓言材料引出"诚信"的话题,审题并无难度,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有的写"忠诚"、"信任",这被视为勉强切合题意,最高不超过42分;有的写"诚恳"、"自信"、"信仰",这被视为不切合题意;还有的所写内容与"诚信"无关,被视为跑题判;后两种情况均被判为不及格,最高不超过35分。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这些同学对"诚信"内涵把握不准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重视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同学们千万不要把现在高考降低作文审题难度与不审题画等号,相反我们更要加强审题意识。审题失误,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作文"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那么,如何使审题达标呢?

技法例谈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宋朝时绘画风盛行,宫廷里多是通过考试绘画来选拔优秀画家。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深山藏古寺"的诗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考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着意画深山的,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着意画古寺的,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等。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都很平庸,不足取。因为较关键的"藏"字并没有从画面上表现出来。"藏"又如何表现呢?最后有一幅画中选,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这样绘画,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真正抓住了"题眼"(集中地传达出旨趣的关键性词句)--"藏"字,审题审得好。

同学们要从题型类别、文体特点、显隐要求三个方面来掌握审题的一些要求和技法。

(一)审准题型

从历届高考情况来看,作文的题型大致有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话题作文)和综合作文。

1命题作文

它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一个词,如"习惯";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1996年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标题外,一般还附有一定的提示、要求。

2材料作文

常见的材料作文有如下类型:

材料文字材料寓言、典故、名言、短语

现实生活精粹等

图画材料: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

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以2000年高考作文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同学们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题目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题目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即切题。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前者呈辐射式,后者呈扇形。和一般的材料作文比较,话题作文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明确提示学生"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就提醒我们,只要围绕话题构思,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这为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二是淡化文体观念(但不是不要文体界限,今年高考题目"注意"项从去年的"文体不限"改为"自选文体"说得更为明确)。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可以根据写作内容选定适当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文体。也就是说,话题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松了绑,使同学们能够自由地展现自己最高写作水平。

3综合作

它的特点是既提供了材料,又提供了作文的标题,要求我们根据材料,按照标题和提示来作文。如1998年高考全国题的大作文:

现今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二)明辨文体

上面说过,现在高考淡化文体观念,但并不是没有文体界限,写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对文体没有限制,这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擅长和临场时手头掌握的材料,迅速决定文体,进入写作;二是考题要求写的不是一般的议论文,而是比较特殊的议论文,如读后感、发言稿演讲词,或者是书信体形式的议论文等时,我们除了要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还应符合这些类型的特殊要求。

(三)弄清要求

我们有些同学不太注意题目要求,因此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作文文题的要求一般有两种,即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指题目上的要求,诸如写什么文体,多少字,什么题目等,这种要求比较容易把握;隐性的是指题目(如标题、材料)内容所隐含的条件和限制。作文的题目,不可能什么都明确,要靠我们透过材料去挖掘。如2000年高考题,题干的关键词句是:由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此为客观原因),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此为主观原因),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为结果)。同学们可以追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原因,可以寻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方法,可以阐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也可以叙写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获得的启示,等等。总之,"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题意?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透视着文章的灵魂,审清了题目,才能透视文章的灵魂。那么,怎样挖掘题目的隐含信息、审准题目要求呢?下面根据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特点分别加以说明:

1命题作文的审题

[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

由于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可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主谓结构,主语"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够被染黑?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别的,而在主?近墨者"本人--这样分析,文章的要点就显豁了;《坚韧--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

[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1997、1998年高考作文侧重本义,1996年侧重写引申义,1995年侧重写比喻义。审题时,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体现出"思维的准确性"来。

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有一段话很有哲理,他说,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他的人和事"皆为陪宾"。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主脑之人",哪些是"主脑之事"。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分清材料类型,把握材料含义。

由于分类的标准、方法不同,对命题的材料有种种划分,对此,不必过于拘泥。其实,材料可以只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是话题,取其本来的意思;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取其影射的意思。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候车亭前关于玻璃瓶的一幕展开议论,就属于事例型,切不可生造个比喻义来;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也不要错把它当成事例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如1983年的高考题"挖井"就是此类。

[2]整体把握材料,使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不至于有疏漏。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如1999年的作文题它在提供"记忆移植"的材料之后,提出了"注意",在"注意"中有"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即符合要求",这是显性要求。它的隐性要求是什么呢?题目中的"有关",其内容只有两种:一是写差异,可以写记忆移植后与移植前的差异,不能写"同";二是写正句,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假设关系复句的偏句,可写的是这个复句的正句。所写正句必须与"记忆移植"发生必然联系。这些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

[3]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一道题:

阅读下列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再如科学家罗素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材料中科学家罗素的话是值得推敲的关键。"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概括成一个正确的主张(观点)是:要勇于坚持真理。

[4]求同寻异,运用辩证分析,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给同学们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看下面两则材料: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再如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1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

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

③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④200字左右。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

②不少于600字。

此作文题第2小题的注意中"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提示了材料的对比特性,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做对比分析,即求异,找出二者的对立点:言行不一,律人与律己标准不一。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正确的主张:高尚的品质绝不体现在嘴上,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材料1"中的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且"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小新助人为乐,靠的不是如何说,而是靠的实际行动,可作为品质高尚的典型事例。

[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请看下题:

去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

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当然也难得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6]由此及彼,通过丰富联想,找出材料的闪光点。

《新唐书·五行志》中曾有"洛州猫鼠同处"之说。"洛州猫"与鼠同处,助鼠为虐。在猫之位,谋鼠之"政"者,为之"鼠猫"。"鼠猫"异化为鼠,亲自作恶,与"洛州猫"相比,"鼠猫"则进化了一大步。

对这则材料,要广开思路,广泛地进行联想。这则近似寓言的材料,其讽刺性极强。猫逮老鼠,此乃猫之天性,可是猫不捉鼠了?猫鼠同处",且"助鼠为虐";更有甚者"鼠猫""异化为鼠""谋鼠之'政'"--不逮也罢("渎职"),相处也好(同流合污),可恶的是有的猫竟做起了鼠之勾当,成为"鼠猫",其危害性太大了。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更是有话可说:在"猫"之"位",不谋其"政",专谋"鼠之政"者不也有吗?讽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败坏党纪党风的人和事,讴歌为政廉洁的人和事,鞭挞"猫鼠一家"、沆瀣一气的坏作风等等,都可作为议论、发感的话题。这样写,就能写出具有新意的时代感强的文章来。

话题作文出现后,这种联想显得更为重要。法国作家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近几年考生佳作连连,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关键就在打破了对同学们僵化思维的束缚,而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人人皆能创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针对性训练

(一)分析下边一组作文题目的特点,明辨它们的文体,并确定它们的写作范围。

①"钥匙"的联想②我心中的"灯"

雨后④说说数字的福祸

(二)下列一组题目,在命题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选定一题写成文章。

观察·实践·思考②学生·家长·老师阅读·写作·应试④模仿·借鉴·创造⑤输血·造血

(三)青春·知识·未来

(四)读下面这则材料,看看怎样审题确立它的论点?

材料:有人问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先生说了他成功的秘诀有三个要点:一、出身贫寒;二、学历低下;三、体弱多病。

(五)《宋史》载: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时,有一个幕官参见,韩琦对此人细看了一下后,显得很不高兴,以后一连几个月见面也不搭腔。韩琦的儿子觉得有些奇怪,便问父亲何原因。韩琦说:"我看此人额上隐然有块隆起,估量定是以磕头为能事,决不是一个端正之士,像这样的人,若有缓急怎么能依靠呢?"

请你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奋臂开弓,弦往后拽得越野,弓弯得越厉害,弦绷紧如满月,一旦放手,箭镞则疾飞如线,远至无垠,中兽中物中敌,就穿之越深,创伤也就越重。这正是箭与力的妙用。一幅古代武士盘马劲射图,使我想到几桩常见的事,并生出一番感慨。

以此段为开头,续写一篇议论文。

(七)审读下面两则材料,用"求同法"提炼出主旨。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八)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观点,请找出两种观点?关联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九)看右面漫画《不得法》,提炼观点。

运思举要

训练题(一)

这四个题目,从结构上看,①②为偏正式结构,③为独词句,④为动宾结构的句子。从它的含义来看,①②有比喻象征意义,③既有本义,也有比喻象征义,④是写本义。从文体角度看,①②以写散文为佳,③写散文、记叙文均可,还可写成哲理性议论文,④只宜写议论文。

审读提示:①"钥匙"可引发若干联想,如:可联想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可联想到智慧门扉的启迪,可联想到具体的锁和抽象的锁,也可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联想到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等等。

②"灯"是一种象征意义,可以是希望理想,也可以是人和事。可借鉴巴金的《灯》一文进行联想。

③可写记叙文,如写雨后广大农民抢收抢种、干劲十足的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写雨后壮丽的景色,歌颂祖国美好山河。可写成叙议结合的复杂记叙文,如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比作春雨,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力量;写成哲理性议论文,如持续高温使人闷热难受,一场大雨后,大地更清新,人们心情更舒畅,借此揭示某种生活哲理。

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辩证分析问题。数字求"吉利",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态愿望等。但数字本身无好坏,也决定不了人的命运。如胡长清说"8"与他有缘,但他的大限也在"8月28日"。

训练题(二)

这一组题的共同特点是每个题目均由几个并列短语组合而成,每个单元之间均有密切联系。

①要揭示题目三个概念的辩证关系,如:并列关系、包容关系等,以便抓住重点展开议论。

②学生、家长、老师三者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家长→学生←老师。即要想学生表现好,必须把家长、老师的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有用人才。

③注意三者间的相互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功夫的多少决定着"应试"水平的高低。

④此命题是层递关系,"模仿"是为了"借鉴",更是为了"创造",在此基础上立意就容易了。

⑤"输血"是外来的,"造血"是自己的。本命题要注意的是比喻义;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整体素质来谈。

训练题(三)

这是由三个概念关系的词语组成的命题。写作时,不能只写一个概念而忽视其他两个概念,可以侧重其一兼顾其二。构思时,首先着眼于总体,阐述"青春美好的",接着从现实出发,从小处落笔,点明:"同是青春,可能会燃烧发光,也可能会黯淡失色","未来"是它们的试金石和显示器。文章重点要放在"只有用理想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有燃烧发光的壮丽青春"这一层意思的阐发上。"知识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文章的最后应转入对"青春与未来"的阐述上,青年总是要走向未来的,当代青年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未来对青年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代青年必须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训练题(四)

对这个材料,要作辩证分析。"三个要点"应该是有条件的,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真理,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敢于与命运抗争是立论的基础。

训练题(五)

这里要肯定韩琦长于透过现象看人的本质。如果写成韩琦凭表面现象看人,则是对"此人额上隐然有块隆起"一句未看清楚,这一句说明:决不是不小心碰的,而是"磕头"磕的。

训练题(六)

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要求对盘马劲射图整体认读,取其整个图像的比喻、象征意义,去影射、类比现实中与之有相似之点的人或事。

训练题(七)

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外在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可调和、你死我活,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反之,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平地跌跟斗,要有危机感等。联系实际,如警惕糖衣炮弹,防微杜渐,时时勿忘加强自身修养等。

训练题(八)

这两种人的观点看似对立,但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训练题(九)

怎样读画?要看画中主体,即人或物的行为,他(它)在做什么?怎样做?神态如何?反映了怎样的观点?如果有几幅构成系列,则应把它们联系起来,它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什么?然后看标题,标题往往是"文?,起点睛作用。

本幅画中一个人头冒热气,在卖力地砍树。砍什么树?不正之风。效果怎么样?一棵树已经砍倒四次了,但又冒出第五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再看题目:"不得法"。方法不当,为什么?因为斩树没有除根!

语言达标技法

概念阐释

语言的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作文功底的深浅。"同样的意思,天才说出来和蠢才说出来,韵致就大不相同。"优秀的高考作文,应是语言的艺术品。"国标"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里都对语言提出了要求。其中,DOUBLE_Q

UOTATION通顺"、"流畅"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生动形象"、"有文采"才是我们追求目标

技法例谈

语言的训练关键在平时:一是多读,读名篇名著,形成良好的语感;二是多练,多练方能熟能生巧,形成稳定的写作能力;三是多"炼","琢句炼字",通过比较分析,才能日益提高。

要把语言说得"通顺、流畅",必须使语言做到准确、简洁、朴实。

(一)准确

就是要求所用的词语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注意两点:

1用词要准确。汉语词汇丰富,有不少同义词,要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别、感情色彩以及语境的要求。在前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中,写苏联红军跟英国干涉者打仗,有人来报告斯大林:"英国兵舰撤退了!"斯大林纠正说:"不,他们逃跑了!"一词之改,有力地表现了斯大林对于红军胜利的自豪感,揭露了英国干涉者的狼狈相。再如大家熟悉的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窃书不算偷",不用"偷书"而用"窃书",正是孔乙己身份和性格的体现,深刻揭示了人物形象。

2句子不要出现语法毛病和逻辑毛病,如句子成分不完整,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意衔接不畅等等。这里要指出的是,高考不单独命题考语法和逻辑,不等于语言运用不要语法与逻辑;恰恰相反,好的语言首先要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要求。下面是选自2000年高考一位考生作文的片断(注意加点的句子):

自从第一个森林古猿爬下树林,迈向林边的绿地,便逐渐变成了人。从此以后,人类开始了不断的尝试创新。当第一个人吃狼桃的时候,在旁的人却睁(瞠)目结舌的时候,这是多么一次伟大的创新。跨入2000年,向前看是云蒸霞蔚的浩瀚幻海,往后看是一个世纪之交,一历历峥嵘的岁月。……

短短不到200字的文章。四句话,用词不当,语言不明达五六处之多。这样的语言让人费解,不可能得到好分数。

要改掉语病,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放松自己,像平时与朋友谈心那样,"我手写我口",自然而然;二是在说理时,不要一口吃个胖子,对一个问题慢慢讲,一层一层地写下来,不要性急;三是注意不讲偏激话,过头话,用语讲求分寸,留有余地(当然不是要你模棱两可),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简洁

这是要求同学们的作文中没有多余的词语,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即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约而事丰",今人所说的"言简意赅",做到"篇中不可有冗章,章中不可有冗句,句中不可有冗字"。如茅盾的《春蚕》有这样一句话:"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像一头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发"使人联想到发家、发迹、发财、发展等等,耐人寻味。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世界这么大,睁大我们眼睛,用单纯而善感的心灵,用宁静平和的呼吸,去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用孩子般的热情好奇打开观察世界的多棱镜。多角度的斑斓定会让我们惊喜不已:原来,恼人的雨冲洗下的绿叶会如此纯粹鲜灵;灰灰的云间也会透过几缕分外金黄的阳光;无名无香的野花小草也自有一份平凡的生机与美丽生命中刺痛的挫折也可以变成使人成长的营养;失败也可以是人生旅途中醒目的坐标……

这是2000年一考生作文中的一段文字,用词准确、雅洁、老到、极富意蕴。毫无疑问,这样的文章会赢得阅卷老师的欢心。

(三)朴实

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的语言具有天然的美、纯真的美。孙犁的《荷花淀》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但作者的语言却非常的质朴、清新,很值得我们品味、学习。要注意的是不要故意雕琢、生造词语,更不要装腔作势,空话、套话连篇。

下面两篇文章是2000年江苏两位考生写的,相当于二类卷,注意体会。

创新联想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一位学者出了一道题:有四个不同的图形,哪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结果答案五花八门。我认为这就是这次报告会的目的:鼓励创新,那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是创新的结果。

学者的题目及五花八门的答案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每一个事物不止一面,有的甚至是多面的,从不同的标准和角度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意相通。

学会多角度,不同标准地看问题,就要学会创新。创新创的就是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新就是打破旧框框,旧思路,创新后它的答案就丰富多彩了,这就是创新的目的。

创新需要思索。一个事物是多方面的。前人只看到了它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需要后人的观察、思索,发现它的其他方面。这个时代,人人谈"粉"色变,却忽视了它的药用方面。它的药用方面是更值得思索的。因为它有益于人民,而不是危害人民。

创新需要勇气相伴。没有勇气相伴的创新,会被旧势力所扼杀。想起人类发明的最早的火车,它跑得比马还慢,如果没有勇气相伴,就没有现在的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想起最早的计算机,笨重的身体,如果没有勇气作一步步的改进,有现在的掌上电脑吗?再想想为了维护"日心说"而惨遭火刑的伽利略(布鲁诺)吧,他的勇气又是何等令人敬佩。

我们的勇气使我们跳出了前人的框框,并坚持下来,新的思想在一步步改进中得到人们的承认。它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它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创新有时是错误的,这时我们更需要有勇气承认错误,开始另一次的创新。

这个时代需要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使一个问题的答案变得丰富多彩。那个学者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他所要引发的就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要灭亡的。"用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去开创我们祖国美好未来

这篇文章从总体上看能扣住题意,但中间部分只是平面式的展开,欠深度。考虑到文章的语言比较通畅,条理也较清楚,故判为45分(基础等级45+发展等级0)。

已经是第三年了,望着窗外,凉风阵阵,树叶摇曳,回想起这三年来的学习生活,感慨万千。如果要问我这三年学习生活如何?我会回答说,它是多"味"的:苦辣酸甜样样都有。

昏黄的灯光下,滴答滴答的闹钟正讲述着这一夜的故事:写字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和厚厚叠叠的书本正描绘着这一夜的战况,家人熟睡的声音和我打哈欠的声音是这一夜的主旋律。浓黑的夜和灯光后那黑黑的影子早已把我融入其中。该做的作业似乎已经做完了,该背的书也背得差不多了吗?哦,我已经吃不消了,直往下沉的眼皮提醒我该睡觉了,而温暖的被窝也一直召唤着我,我要去睡了。

年轻人毕竟是充满活力的。一觉醒来,想想昨天该做的该背的都已经完成了,满是完成任务后的欢喜与愉悦,一路好心情地进了学校历史课上,老师要提问了,什么是"议会制呀?"哦?议会制?联邦制?早已淹没在题海里了。于是赶快在课桌下翻书,可是才在目录上找到,却已被叫了起来,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了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真希望"哥们儿"能提个醒。老师一句坐下,虽如天下大赦,但紧接着一句"别以为功课忙就可以不背书",却使我立马脸上感到火辣辣的。

星期天出门,碰到楼下邻居,刚想上前打个招呼,人家却投来好奇的眼光,哪儿来的陌生人回家想了半天,豁然开朗。平日里早出晚归,总是见不着面,星期日虽然有时间,但却如大小姐般躲在屋里只顾看书,很少出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有些酸。真希望下次夜自习回家前还有个太阳顶在空中,至少让邻居们多看我几眼,但这希望看来不免要落空。心中又是一阵酸。

如果说生活是多彩的话,可能占得最多的要数甜了。忘不了上午考试时看着那一个个陷阱被自己发现,攻克一道又一道难题时心里的那个兴奋劲儿;也忘不了足球场上挥汗如雨,拼命拼抢时的欢乐,活动课上打排球时的尽兴;更忘不了学习上有疑难请教老师,而老师则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为你讲解,而后心满意足离开时的喜悦;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勉励,团结向上的真情友谊,这些都是甜蜜的。

生活永远是多彩多姿的,感受生活的多彩,体验人生的真谛,无论会经历多少辛酸,但其中过程永远是美好的,不是吗?

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扣题不够紧,但文章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故判为42分(基础等级42+发展等级0)。

针对性训练

(一)就某一场景进行猜想,写一段话。其格式是: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二)对一个场面先否定再联想,写一段话。它所用的格式是?你不是……,而是……;

查看:7165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网址:https://www.98zw.com/10000zizuowen/305389.html

作者:小学高考学生(1)班 高烬   时间:2022-11-17 13:41

看完此作文您的评价是:
  • 评价:好文章,赞一下

    好文章,赞一下

    416人

  • 评价:很一般,需努力

    很一般,需努力

    5516人

  • 评价:太差劲,踩一下

    太差劲,踩一下

    105人

高考叙事10000字作文推荐更多>>

热门高考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