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大全 > 时事论据 > 2012年高考中国人易误解的高中文学常识 > 正文

2012年高考中国人易误解的高中文学常识

更新时间:2023-01-12 13:52 > 来源:98作文网  时事论据

文章摘要:2012年高考中国人易误解的高中文学常识“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2012年高考中国人易误解的高中文学常识

2012年高考中国人易误解的高中文学常识“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编辑:谢劭翀   查看:24253   转载请注明出处,2012年高考中国人易误解的高中文学常识网址:https://www.98zw.com/zwsc/23254.html
分享文章参与投稿收藏文章